借着八王之乱的机会,鲜卑这个古老的民族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北方的新兴霸主。三百年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鲜卑统一了中国。
据传,鲜卑人的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被封在遥远的北方,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东胡”,其地为“紫蒙之野”。
在秦朝时期,东胡被如日中天的匈奴打败,退守到大鲜卑山一带,因此更名为鲜卑。
由于当时鲜卑人没有文字,这些口头流传的传说仅能作为大致参考。
幸运的是,后来历史学家发现了大鲜卑山的遗址,这使得鲜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至于《魏书》中详细记录的鲜卑从黄帝到汉朝的六十七代首领及后来的名字,还需等待进一步的考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鲜卑慕容氏的历史一直离我们华夏文明并不遥远,有诸多的史料予以佐证,相对可信。
在汉朝时期,中原王朝不断对匈奴用兵,常年的战争让匈奴的势力不断减弱,对周边部落的影响力逐渐减小,鲜卑部落得以有空间开始逐渐扩张。
许多匈奴部落神秘地消失了,鲜卑人以大鲜卑山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迁徙,使得他们的势力逐渐扩展到中国北部边境。
其中有一支鲜卑人在三国初期,从大兴安岭一路南迁至辽西地区。他们的领袖是莫护跋,他曾被魏国招募为雇佣兵,协助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取得了一定的战功,并被封为率义王。少数民族的首领通常会被赐予一个王的称号,但这个称号有大小之分。相比之下,率义王的地位似乎不如鲜卑嫡系的代王那么显赫。莫护跋在大棘城附近获得了一小块封地,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辽西地区由于长期属于中国领土,距离中原不算太远,所以这个地区的汉化程度相当深。
这支鲜卑人在原始社会阶段很快便拥抱华夏文明,慕容鲜卑很快便完成了汉化,仅仅耗费两三代人的精力,他们便基本迈入了封建社会。
到了慕容恪、慕容垂这一代,他们除了天生的冒险精神和不屈的毅力,与汉人已无多大区别。
据说,莫护跋非常喜欢当地人佩戴的一种高帽子,且帽子越高越大越受欢迎(类似于三国时期辽东隐士管宁戴的白帽子)。这种帽子因为走起路来会摇晃,被称为“步摇冠”。
莫护跋头戴步摇冠走路的姿态颇为有趣,其他鲜卑人便戏称他为“步摇”。经过一段时间的传递,这个称呼不知为何变成了“慕容”。这就是“慕容”姓氏的由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莫护跋仰慕天地之德,承继日月星辰之光,因此改姓为慕容。但私以为他的学识可能还未达到如此深厚的程度。
慕容莫护跋去世后,他的儿子慕容木延继承他部落首领的位置。
然而不久,慕容木延没有怎么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去世了,继承他首领位置的是慕容涉归。
由于在魏晋时期,国家的实力不如汉朝,因此逐渐失去了对辽东等地的实际控制权。
慕容部落被中原朝廷封为鲜卑单于,这个单于的称号,与刘渊的匈奴大单于不同,这个称号仅代表辽东鲜卑慕容部落的单于(当时草原还有拓跋、宇文、乞伏、段氏等好几个鲜卑部落),慕容鲜卑被哄骗着,迁往辽东较为荒凉的地区,作为守边民族。
不久之后,慕容涉归也去世,慕容廆成为慕容部落的单于。慕容廆与刘渊同龄,性格和经历颇为相似,慕容部落因此进入了第二个扩张时期。
慕容廆年轻时曾被派到晋朝,过了一段既是学习又是人质的生活。他拜访了在晋朝掌权的张华,张华对他评价颇高,认为慕容廆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是“命世之器”和“匡难济时者”。
因此,张华将自己的衣服、帽子和头饰赠予慕容廆,寓意慕容廆未来也会穿上这样的官服。
慕容廆果然没有让张华失望,他对汉族文化本就有深入研究,继位后积极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使慕容部落迅速在周围的小国和部落中崭露头角。
慕容部落不断扩张,打败了周围的小部落,还时常侵入晋朝领土,掠夺粮食和财物,成为晋朝边境的强敌。
司马炎忙于攻打东吴,无暇顾及慕容廆。等到晋朝统一后,才集结兵力对慕容廆进行了一次重创。慕容廆战败后,只得向西晋求和。
西晋也无力收复辽东的失地,自然同意停战,这样双方都保全面子。
慕容廆暂时安分了几年,恰逢晋朝陷入“八王之乱”,他自称鲜卑大单于,受晋朝幽州刺史王浚的邀请担任雇佣兵进攻成都王颖,后来还趁机洗劫了长安。
在慕容廆即位后,他的哥哥吐谷浑也得到了一部分家产,并在慕容部落的西面定居游牧。
有一次,两兄弟的部落在放牧时,马匹发生了冲突。慕容廆对此感到非常愤怒,责骂吐谷浑:“父亲已经分好了家产,你为何不走远些,让马匹打架?”
吐谷浑听后感到十分委屈,对慕容廆说道:“马是牲畜,打架是常有的事,为什么要怪罪于人呢?我会离得远远的,去到你找不到我的地方。”
慕容廆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便派人向吐谷浑道歉。
吐谷浑回答说道:“既然我们兄弟是因为马匹起的争端,导致我们分开,天各一方,那就看上天的旨意,你们就把我的马带回去吧。如果这些马匹愿意跟着你们回去,那我也会回来。”
收到消息后,慕容廆组建了两千多人的使者团队,这两千人来牵引吐谷浑部落的马匹,但这些马匹没走多远,就开始发出悲鸣声,原地踱步,不愿向前,并不断返回吐谷浑部落的人群中,这样的情况反复发生了十几次。
最终,吐谷浑带领他的族人毅然决然地向西迁移,离去后,他和弟弟慕容廆再也没有相见。
慕容廆因为思念哥哥,创作了一首《阿干之歌》以表达对吐谷浑的怀念(在鲜卑方言中,“阿干”意为哥哥)。
后来,吐谷浑部落辗转迁至青海一带,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命名为吐谷浑。大约一百年后,慕容廆的后代在乱世争夺战中,全部战死,然而吐谷浑部落中的一部分人改姓为慕容,使得这个传奇的姓氏得以延续。
慕容廆去世后,他的儿子慕容皝继承了王位,但国家随即陷入内乱。此时,辽东地区的鲜卑段氏联盟与慕容皝的兄长慕容翰联合,对慕容皝展开军事干预。在慕容部几乎面临覆灭之际,慕容翰却改变了主意,中止了对慕容皝的进攻。
慕容皝利用这个机会平息了国内的叛乱,并开始反击段氏的首领段辽。然而,由于段辽根基稳固,慕容皝一时难以击败他,于是向后赵的君主石虎请求援助。
石虎这个人以贪婪著称,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吞并辽东的小国。这次,接到慕容皝的请求后,他立即率领大军击退了段辽。不过,石虎并不满足于此,他找借口试图连同慕容部落一起消灭。结果,这一系列事件促成了公元四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家族之一——慕容家族的崛起。
后赵帝国此次出兵的具体人数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据说后赵的先锋部队包括步兵十万,由桃豹率领,十万水军由姚弋仲指挥。再加上石虎亲自率领后赵的主力部队,肯定不会比前锋部队少,所以后赵这次总出动的兵力至少也有三四十万之多。此外,参战的都是精锐部队。
石虎本身就是个百战百胜的传奇人物,桃豹是与石勒一同起家的老将,曾经与东晋名将祖逖斗智斗勇。姚弋仲则是羌族的大首领,是后赵帝国的猛将之一,连石虎都对他十分忌惮,他后来还成功平定了十万高力卫兵的叛乱。
姚弋仲的儿子姚襄、姚苌和姚硕德在后来的十六国时期都是重要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名叫石闵的年轻人,他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成为慕容家族的强劲对手。
率领这支数十万大军的将领们都非同小可,但最终,他们都成为了十六国历史中一位年轻将领慕容恪的陪衬。
慕容皝有六个儿子成材率很高,慕容皝有四个儿子在当时的十六国时期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他的次子慕容儁后来成为前燕的开国皇帝;第四子慕容恪被誉为十六国时期的第一名将;第五子慕容垂是后燕的开国皇帝;他的小儿子慕容德则创立了南燕。
当时,石虎率领后赵大军远征辽东,数十万大军,动地而来,大军围困棘城并持续进攻十多天时,棘城内,人心惶惶,慕容皝的部下建议他投降。
然而,慕容皝坚定地回答:“我志在天下,怎能向他人屈服?”他手中的关键人物便是年仅十五岁的慕容恪。
某日凌晨,慕容皝派遣慕容恪率领两千骑兵突袭后赵的阵地,结果后赵军队自相惊扰,丢弃铠甲逃走。随后,慕容恪乘胜追击,斩获敌军三万余人。
难以想象,年仅十五岁的慕容恪展现出惊人的勇猛(注意,这里的十五岁是他的虚岁,实际年龄应为十四岁)。他仅凭两千骑兵便击溃了后赵数十万的精锐部队,真正做到了以一敌百,并斩首三万余人。难道后赵的军队都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了吗?
似乎不是,因为这些被慕容恪击败的部队随后又参与了与东晋的激战。
当时石虎后院起火,从辽东的前线,抽调出了五位后赵的将领(其中包括被召回的石闵),每人率领一万精兵,长途奔袭,火速增援位于湖北邾城的战场。他们将邾城的守军杀得片甲不留,东晋名将毛宝无路可逃,被迫跳入长江自尽。而东晋的重要权臣庾亮则因战败引咎辞职,不久愤懑而亡。
后赵军在撤退途中遭遇了慕容恪的突袭,《资治通鉴》中提到石虎由于无法攻克棘城,选择主动撤退。
然而,仔细分析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因为哪有围攻仅仅十天就选择撤退的道理?
此外,史书还记载当时的战况,后赵的军队溃不成军,士兵丢盔弃甲,四处抱头鼠窜,只有当时的游击将军石闵的部队得以保全。
以两千兵力追击数十万大军,即便是撤退引发的混乱,这些人的战斗力差距也过于悬殊。
慕容部落因此壮大,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境内最强大的势力之一,慕容恪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武将在其生涯中能指挥一次这样的激烈战役,就足以被称为名将。
慕容恪指挥了多达六次这样的关键战役,因此在五胡十六国这段名将辈出的历史中,他无疑是名将中的佼佼者。
两年后,年仅十七岁的慕容恪被任命为大元帅,负责征讨盘踞在吉林东部的高句丽。他所率领的军队堪称十六国时期的最强阵容,令人梦寐以求。
他的参谋是能够百步穿杨的慕容翰,而先锋则是年仅十三岁、后文将专门介绍的慕容霸(后改名为慕容垂)。
自汉朝灭亡后,从西北到东北的各少数民族迅速崛起,并参与了中原五胡十六国的大战。然而,位于吉林东部到朝鲜东北部的高句丽可能是最不幸的,因为它面临着当时中国最有活力的慕容家族的强大压力。
当时的高句丽国王高钊虽然也很有本事,但却远不是慕容家族的对手。
高句丽的都城在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县境内),从慕容部落到丸都有两条路,高句丽的军队都守在大路上,小路没人把守。
因为就算慕容部落的军队从小路进来了,高句丽军队把小路一堵,慕容部落的军队不都饿死了?
大家都这样想,慕容恪就非得要走一走。在十三岁的娃娃将军慕容霸的带领下,慕容恪果然闯进了丸都城,高钊只好狼狈逃跑,估计一边跑一边愤愤地骂:“别看今年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慕容恪计划撤退,却发现高句丽的军队已经封锁了回去的唯一小路。慕容恪的队伍人数不多,又位于敌人的地盘上,撤退的路又被重兵把守,该怎么办呢?
慕容恪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命人挖掘了高钊的祖坟,抬着高钊父亲的棺材准备撤退,并且还抓住了高钊的母亲。高钊无计可施,只能让他们回国。
这次失败后,高句丽不再妄想争霸中原,而是对慕容部落称臣,经过一番努力才赎回了棺材,而他的母亲则被扣留作为人质。
高钊意识到慕容家族不好对付,于是带领族人迁往朝鲜半岛,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次的教训对高句丽来说并非全是坏事。不到百年时间,强大的慕容家族也逐渐消亡,而自称是高句丽后裔的人们却在贫瘠的朝鲜半岛上继续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圣人早有明训。称霸中原的梦想成了南柯一梦。慕容家族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接下来的目标是与各路英雄在中原腹地逐鹿。在此时,他们遇到了位于河北的强大新兴帝国冉魏的挑战。
冉魏的建立者冉闵曾在石虎围攻棘城时与慕容恪交锋。尽管后赵的数十万大军在慕容恪的攻击下溃败,冉闵所率领的军队却如磐石般稳固,毫发无损。这位意志坚定的将领深受士兵的爱戴。
冉魏身为汉族人,后赵帝国的底层百姓在困苦中流传着一个充满希望的传说:当年在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项羽化作星宿,终将下凡拯救汉人于水火,冉闵正是项羽转世的象征。
实际上,冉闵是慕容恪一生中最为强大的对手之一。
冉闵性格坚毅,曾下令消灭整个羯族。然而,他又对士兵如同对待子女一般关爱,深得基层百姓和士兵的敬重。
在与慕容恪交战前,这位将残酷与威严结合的冉闵已经推翻了强大的后赵帝国,他的行动确实给汉族百姓带来了希望。但这种希望很快被慕容恪彻底破灭。从那时起,和平的日子直到三百年后才姗姗来迟。
公元352年4月,冉闵率领一万多步兵前往视察河北定州一带的边境。
慕容恪获悉这一动向后,迅速调动数万骑兵从四面包围。冉闵并未察觉,直至抵达今河北正定的常山时,被慕容恪的部队围困。冉闵在撤退过程中奋勇抵抗,最终在今河北无极的廉台附近的树林中与慕容恪展开激战。
冉闵以其无与伦比的勇猛亲自参战,他所指挥的步兵皆为精心训练的死士,他们利用树林地形的优势对敌军进行突袭,慕容恪的骑兵竟接连受挫,士气低迷。这是慕容恪一生中少有的小败,不过若从整体战役来看,他依旧无败绩。
夜间,慕容恪亲自进入营地鼓舞士气,并采纳参谋的建议,计划将冉闵军引至平地作战,并埋伏了他创新的五千连环马阵。
第二天的清晨,双方迎来了决战。在冉闵天神般的指挥下,冉魏军再次击败了慕容恪的部队。
然而,当冉闵的军队推进到敌人大营时,却意外陷入了慕容恪精心设计的“连环马阵”,最终被重重包围。冉闵的七千多名士兵全部阵亡,而他自己在突围时也被俘。
试着想象这场惨烈的战斗:初夏的清晨,冉闵骑着朱龙宝马立于山顶,指挥集结的军队向山下敌人发起最后的攻击。
慕容恪的骑兵在昨日的战斗中已被冉闵震慑,但在慕容恪的严令下,他们仍奋不顾身地迎击从山顶冲下的冉魏步兵。
慕容恪曾所向披靡的骑兵在冉闵精心训练的步兵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冉魏的士兵以三五人一组,他们手持长矛和大戟,十分勇猛地阻挡如潮水般的敌方鲜卑骑兵,冉魏士兵形成了一道刀山般的死亡线,迎面而来的鲜卑骑兵纷纷倒在冉魏军阵前。
突然,冉魏军阵中传出一声惊天怒吼,士兵们纷纷往两侧避让,腾出一条通道,一位身披黄金战甲的将军从军阵中杀出。他左手持双刃长矛,右手握连钩戟,双手挥舞兵器,骑着炭火般红的战马。
鲜卑骑兵见此情景,纷纷逃散,但终究无法逃过神骏的朱龙宝马,冉闵一路追击,斩敌三百余人,直逼慕容恪的中军大旗。慕容恪站在旗下,被冉闵的勇猛所震撼。与身经百战的冉闵相比,年轻的慕容恪心中也有些许畏惧。
若冉闵真如传闻般可怕,“连环马阵”虽将人马锁在一起,但一旦被冉魏军包围,后果不堪设想……不过,慕容恪决定拼死一搏。
最终,冉闵成为“连环马阵”的首位牺牲者。
这种用战马连接成圈包围敌人的战术是前所未闻的,冉闵也从未见过。向来无所畏惧的他,振奋精神准备冲破阵型。
然而,敌方五千骑兵用铁链连接成整体,即便有人战死,战马依然向前推进。即使有个别骑兵想要逃跑,也无法改变整体的队形。不久之后,冉闵和他的军队就被重重围困,即使他力大无穷,也难以应对源源不断的敌军骑兵。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冉闵的体力终于耗尽,而冉魏的步兵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慕容的骑兵却越来越多地包围了他们。
在冉魏士兵拼死掩护下,冉闵终于突围成功。然而,他那匹与他同样英勇的朱龙战马因过度疲劳倒下,导致冉闵被俘。
尽管如此,冉魏的部下依然顽强抵抗,与敌人奋战到底,为其他随军的重要官员撤离争取时间,直到最后一人倒下。
慕容恪成功地消灭了冉魏,慕容部落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前燕,成为能够与东晋、前秦、前凉等势力平起平坐的新兴力量。
后续慕容恪还接连平定青州叛乱、平息慕舆根政变,还有奇袭洛阳,这些战役主要展示了慕容恪个人的卓越才能,对慕容部落和整个中国的影响相较前三次战争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因此,我们将慕容恪的经历快速推进至最后阶段。占领洛阳后,前燕的威势令东晋和前秦都不敢轻举妄动,慕容恪的声望达到巅峰。这时的前燕成为东晋历史上最令人畏惧的对手。
北方的胡人虽然勇猛,但很少能让东晋举国上下感到恐惧。即便是后来崛起的前秦,也有像谢安这样镇定自若的人来应对。
其时,前秦的苻坚刚刚继位,苻融年仅十几岁,而王猛也刚崭露头角。对于前燕和东晋而言,前秦尚未构成实质威胁。
在那个时代,能够让各国感到恐慌的只有被野心驱使的慕容儁和拥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慕容恪所统治的前燕。这种恐慌在《晋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描述道:“宣英(慕容儁的字)文武双全,再加上果断决策,利用石氏的内乱,率先谋划中原,燕国的士兵们配合他的战略,北方的战马成为他的助力,一场战斗便击溃强敌,再次出击便攻下坚固的城池,邻国为之震慑,威名四布边境。他认为自己的功绩深远,天命在握,于是急于攫取皇位,苟且偷安于宝座。他还计划攻占京洛,利用他的大军如蚁般聚集;控制百姓,扩张他的吞并之势。江左因此疲于应对,最终攻陷金墉并进军河南,包围铜城直逼漠北,西秦的精锐部队停驻函关但未能前进,东夏的遗民仰望鄴宫却难逃厄运。在这样的情形下,若非天意厌弃而启发异族,否则他的锋芒为何如此锐利!”
《晋书》中将东晋视为正统,因此对前燕的评价相对负面,这种评价中充满了“酸葡萄”心理。然而,对于一位武将来说,能够让敌人闻风丧胆是最大的成就,慕容恪正是实现了这一点。
慕容恪的统兵之道并不依赖严格的军纪,而是采用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放羊式”管理。他的用兵理念有些类似于汉朝的李广,即便部下犯了错,他也常常选择容忍。然而,慕容恪的部下并没有因为这种宽容而肆意犯错。
因为每当部下犯错时,慕容恪首先会替他们遮掩过失,其次是自罚几个月的薪水。(史书记载为:官属、朝臣若有过失,他不会公开斥责,而是给予合适的安排,不让他们失去地位,只以此作为惩罚。当时的人们因此感到十分惭愧,无人敢再犯错。有些人犯了小错,自己责备自己说:“你又想让宰公降职吗?”)
因此,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慕容恪越是宽容,部下们就越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形象。
因此才有这样的描述:“慕容恪为将不注重威严,而是以恩惠和诚信来管理部下,重视大战略,而不因小事劳累军众。即使军士犯了法,他也会秘密放过他们。营内看似松散易犯,但防御非常严密,最终没有出现失败。”
当然,如果单论打仗,慕容恪可能稍逊于后来的赫连勃勃,但评判一位武将的能力需要综合考量。就像在游戏中,赵云和吕布之间的区别一样。
如果是一对一单挑或者两人各自率军对阵,吕布胜算更大。然而,赵云性格严谨沉着,作为统帅,他总能让人放心。游戏玩家大多不会选择吕布担任统帅,因为即便他不造反,他管辖的百姓可能会造反。
慕容恪不仅仅是一名武将,他后来还在政治上表现卓越,全心全意辅佐幼主,成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慕容恪能够做到“虚怀若谷,善于纳谏,量才录用,使人各得其所。朝廷严谨,举止有度,尽管掌握大权,依然事事与搭档慕容评商议。退朝归家后,则专心读书,孝敬亲长。”如同诸葛亮辅佐刘禅那样,慕容恪对侄子的辅佐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慕容恪在执政期间,大力重用慕容垂等人,使得前燕帝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仿佛诸葛亮治理蜀国。虽然两者各有所长,诸葛亮擅长内政而军事稍逊,慕容恪则恰好相反。在这样的治理下,邻国也只能无奈接受。
慕容恪被誉为十六国时期的杰出名将,不仅在政治上有建树,更是在军事上表现卓越。
十六国时期有许多身经百战的名将,但唯有慕容恪在掌控军权的数十年间,不仅自己指挥的战役屡战屡胜,整个前燕帝国的军事行动几乎无往不利。